汽車的保險杠是從鐵質材料演變成塑料的,鐵質保險桿存在很多的安全隱患,所以現在基本上使用塑料材質。
保險桿演變歷史。
1980年代的保險杠通過前后彈簧獨立于車身。主要材料是鍍鐵的,還有一種是將樹脂粘貼在表面,因此即使受到撞擊和變形,也可以修復鈑金。
然后,在1990年代,大多數制造商的保險杠改為樹脂。它重量輕,設計上具有高度的自由度,但它不夠堅固且易碎,在維修時必須完全更換它。
在2000年代,聚丙烯保險杠成為主流。由于可以與車身涂成相同的顏色,看起來很漂亮并且具有很高的自由度,前保險杠中嵌入了霧燈,后保險杠和消聲器設計為一體。
為什么需要保險杠?
保險桿在碰撞破損時具有吸能的作用,所以保險杠被故意制成易碎且柔軟,并且保險杠本身被視為撞車區域之一,其目的是在保護乘員的同時最大程度地減少對行人雙腿的傷害。保險杠受到的沖擊通過壓緊結構材料(側梁)而被吸收,同時,載荷在車身的各個部分中進行分布和吸收。另外,保險杠罩也容易沿對角線向下脫落,從而保護行人的腿。
保險桿內部的泡沫材料
在保險杠內部使用類似于膨脹聚苯乙烯的泡沫塑料類型的膨脹聚丙烯(EPP)作為減震材料。是一種高性能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具有更高的減震性,更輕的重量,剛度以及優異的耐熱性,耐油性和耐化學性的材料,安裝在保險桿內部,可以在不改變強度的情況下減少鐵的使用量,最終達到盡可能節油的目的。
保險杠有很多傳感器
現在的保險杠配備了各種傳感器,例如毫米波雷達和紅外線,可監控前后方向。例如,主動式發動機罩在行駛過程中與行人接觸時抬起發動機罩的后部,并緩沖行人的撞擊,在保險杠中內置有壓力傳感器,該壓力傳感器可檢測碰撞并進行操作。